【收藏】雾视的原理、操作方法!另附实例一份!

【收藏】雾视的原理、操作方法!另附实例一份!

中度雾视:验光过程中用于球面矫正前,确认零调节,防止验光过程中诱发的调节。以及主观验光时矫正散光前的基础雾视。

主观验光时矫正散光必须先用球镜雾视,确保散光眼的两条焦线都在视网膜之前,处于轻度的人工“复性近视散光”状态。精调散光时,方法是在用最佳视力法或红绿色法确定球镜度之后,增加正镜的度数或减少负镜的度数,雾视量约为1.00D左右,视力达0.6左右,最小分辨角1.67,至0.6以下视标都变模糊,此时两条焦线都在视网膜之前,是用来精调散光的一种方法。

验光过程中球面度矫正前,确认零调节(使弥散圆或焦点由前到后逐渐接近视网膜的过程),将被测眼的球镜试片减少-1.00D(远视增加+1.00D),进行中度雾视处理,然后逐步减少正镜或增加-0.25D,要注意的是每增加-0.25(远视减少+0.25D)的度数患者的视力都能增加大约一行,直至达到下一步的要求。

小雾视:多用于双眼平衡的矫正,或微调球面红绿实验前。

验光试片焦度量值的低度误差是干扰双眼视觉均衡的主要因素,对双眼验光试片的焦度进行精细调整,是为了避免由于屈光检查的失误导致人为的双眼屈光平衡失调。因此雾视量约为0.50D左右,视力达0.8左右。是用来微调双眼视力的清晰程度的一种方法。

工作中常采用交替遮盖的方法来比较双眼屈光状态的平衡程度,事实上仍然是比较双眼独立注视时的视力状态,不能对双眼融像,且调节一致的状态下的视力清晰度进行对比。科学来讲应当采用双眼分视的方法(棱镜片法或偏振片法),同步测试双眼视力的清晰程度来比较双眼远用试片的屈光平衡状态。在双眼分视的情况下,比较双眼所见到的视标像的清晰度,若双眼视标像清晰度不同,由于无法判断清晰像一眼是否存在近视过矫或远视欠矫,为避免发生模仿性调节,故将清晰眼逐量减少-0.25D(远视增加+0.25D),如果无法双眼完全等同的情况下,应该保证主导眼视力处于优势。

正视眼时色像差恰使黄色光波焦点落在视网膜上。绿色(波长535mm)、黄色(570mm)、橙色、红色(620mm),紫色光,波长短,折射率强,速度最慢,结焦点最偏前。红色光波长长、折射率弱、光速最高、结焦点最远,绿色光波焦点在视网膜前,色像差值为-0.21D,红色光波结焦视网膜后,色像差值为+0.24D,总色像差值为0.50D。对应有效屈光矫正范围约为0.50D, 因此雾视量约为0.50D左右,视力达0.8左右。是用来微调球镜度数的一种方法。

人眼色像差与调节有明显关系,青少年调节力强,调节变化大,青少年的调节不稳定对双色试验结果有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双色实验结果分析要慎重,要考虑调节因素的影响。

雾视技术是验光人员最基本的技能,应当熟练掌握,在验光过程中,根据验光程序的先后,目的、作用、要求不同,对雾视量进行适度调整,避免调节因素对验光结果干扰,出现误差,直至验光过程结束。

雾视验光法:

雾视验光法是一种缓解被检眼的调节张力的方法。适用于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及远视、远视散光、混合散光的成年患者。

1、操作步骤:

⑴、 用客观验光法(检影或电脑验光)测出被检验基本屈光度,并在双眼前加上这一屈光度的镜片。

⑵、 先检查右眼,将左眼加黑片遮盖。

⑶、 在右眼基本屈光度的基础上,加减球镜度数,使右眼达到较佳的视力,此时,大部分的被检眼视力可达0.8以上。然后逐渐加上正镜片,使该眼雾视。每次+0.25D,直至视力下降到0.1---0.2,如是近视眼,也可以每次减少-0.25D直至视力下降到0.1---0.2为止。此时右眼基本雾视。

⑷、 右眼黑片遮盖,用同样方法将左眼雾视。

⑸、 左、右眼完成单眼雾视后,再作双眼雾视。方法是去除黑片,要求双眼注视才大致看清0.2视标3——10分钟。

⑹、 若在雾视过程中被检眼能逐渐清晰分辨视标0.2,则可对双眼酌情递增+0.25D或+0.50D镜片,以使双眼始终处于大致看清0.2视标的状态。

2、注意事项:

⑴、 雾视过度

⑵、 左右眼轮换雾视,使双眼充分放松消除调节

⑶、 按“先加后换”原则换片

⑷、 散光对雾视效果有影响

3、在验光,结果就是真性屈光不正度数,不雾视的验光结果与其之差为假性屈光不正度数。

举例:雾视-1.00DS;不雾视-1.50DS;则处方应为-1.00DS,假性近视为-0.50DS

散光表与裂隙片检查散光

1、散光表:主要用于粗略判断散光轴位几镜度。

⑴、 使用条件:应在矫正视力达到小数视力0.5后。才能用散光表检查散光。

⑵、 检查方法:①看散光表,若轴线不均匀,则有散光,其中散光轴与最浓而清晰的线条方向相垂直。例如:浓而清晰线条位于90°方向,则散光轴位为180°②定出散光轴位后,就可以用柱镜片加在被检眼前,使柱镜轴与散光轴在重合,再看散光表直至轴线浓淡均匀为止,则所加柱镜总和为散光度数。

⑶、 注意事项:①散光表只能测规则散光②真正清晰位与观察清晰位互补。例如,观察清晰位为15°,则实际清晰位为180-15=165°,故散光轴位应为165-90=75°

2、裂隙片:主要用于检查散光!

⑴、原理:因裂缝宽度为0.5或1mm,相当于针孔限制进入眼的光线,结果使像差减少,焦深增大,从而提高屈光不正眼的视力,并且具有方向性。

⑵、检查方法:①遮住一眼,在另一眼前加一裂隙片,并注视远视力表。②边转动裂隙片边问被检查者,至最清楚之位置的裂隙方向为散光镜度方向,则轴方向与其垂直,之后加正球镜片使其雾视,然后逐渐加负球镜片使视力提高到1.0为止,记下所加负球镜度(扣除正球镜度后)。例如:裂隙方向为75°清晰,此时负球镜度为-0.50D,则轴为165°。

补充:另一种雾视方法

同样是先右后左,按正常验光步骤将视力矫正至最佳,比如其能达到1.0,红绿视标效果已经等同。然后在眼前直接加+1.00D~+2.00D的正球镜进行雾视,使其视力下降到0.4或0.5(雾视过度反而会引起眼睛放弃观看视标,引不起晶状体的调节机制,所以起不到放松调节的目的,视力下降会很多)然后在0.5视力的基础上进行普通验光,理论上每减+0.25D会提高一行视力,直至视力达到原先的视力标准,比较两个结果。

如:患者初次验光为R:-2.00D 矫正至1.0或者更好,加+1.50D后视力减退到0.5(此时眼前的实际屈光度为-2.00D+(+1.50D)=-0.50D)然后再按+0.25D的阶段慢慢减下正球镜度(注意要先加后减)同时相应的增加视标标准,询问顾客观察情况,直至使视力恢复到刚才的矫正标准1.0。而眼前还余+0.50D的正球镜,那么就可以说明患者存在假性近视,继续减+0.25D,视力反而下降则更可以说明此点(此时的结果为-2.00D+0.50D=-1.50D),直至测出真实最佳视力。

另附实操案例:

案例分享

基本信息:

顾客:女,29岁

主诉:日常工作使用电脑较多,近日感觉到看远不清,怀疑度数增长

旧镜光度:OD:-4.25/-0.75x12

OS:-4.00/-0.75x171

屈光检测:

电脑验光光度:

OD:-5.00/-2.00x27 OS:-4.75/-1.25x175

OD:-4.50/-1.50x27 OS:-4.50/-1.25x173

OD:-4.25/-1.50x23 OS:-4.50/-1.25x176

电脑验光时,发现患者瞳孔忽大忽小

主观验光(雾视前):

OD:-4.75/-1.25x15=0.9-

OS:-4.50/-1.00x175=0.9-

对患者进行10分钟雾视后,重新验光

OD:-4.25/-1.25x15 1.0

OS:-4.00/-1.00x175 1.0

案例分析:

1.眼睛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力,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很容易产生睫状肌痉挛,不能放松。调节的参与会造成近视度数偏高,远视度数偏低 ,轻度远视甚至可以误诊为近视。为了消除这一影响,需要在屈光检查前尽可能的放松被检眼的调节。雾视通过光学镜片的聚散作用来使被测眼的焦像位置移动,可以有效放松调节。此时的验光结果才最接近患者真实的屈光状态,避免假性近视的干扰。

2.观察电脑验光结果,发现三次检测结果并不稳定,球镜从-5.00降到-4.25,柱镜从-2.00降到-1.50,并且伴随患者瞳孔忽大忽小,说明电脑验光过程中,有调节参与;

3.未雾视前,对患者进行插片验光后,发现主观验光处方确实比旧镜度数有所增长,但是患者单眼矫正视力仍然只能达到0.9减,推测很有可能是调节的参与造成眼睛调节紧张和调节放松困难;

4.雾视后,患者左右眼球柱镜度数都有所下降,但矫正视力却提高了,可以进一步确定,是调节的参与影响了验光结果的准确性;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引起患者调节痉挛,调节放松困难引起看远模糊。

按雾视后主观验光处方为顾客配镜;嘱咐顾客要劳逸结合,调整用眼习惯,看近40~50分钟后,看看远处,多参加户外活动,健康用眼。一周后回访,顾客反映没有再出现之前看远不清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