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年前,我第一次使用滴滴打车,一早准备去机场,通过应用下单叫了一个的士,因为是群发抢单方式,一个距离较远的司机接单,结果却迟迟不来。
时间紧迫,焦急之下,我上了另外一辆过路的士,这属于我的失信,也自然带来了司机的埋怨,这次体验让我对打车应用产生了偏见,认为这是一种破坏规则,让人两难的产品。
喜欢上 Uber
后来 Uber 出现了,尝试一次之后,我彻底喜欢上它,首先它脱离了出租车这个传统领域,调动了闲置的私家车资源,一对一的服务,不存在中途换车的尴尬。
通过慢慢的了解,发现 Uber 设置了很多苛刻的规则,来保证用户体验,比如:
1,派单是系统全自动的,由系统根据距离来一对一选择车辆,司机不能拒接。
2,派单时,司机看不到乘客的目的地,因此不能主动挑单。
3,接单之后,司机单方面取消订单,需要提交详细原因,如果乘客取消订单数过多,将面临罚款。
这些系统规则,很好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服务问题,带来了服务上的差异化,虽然还有很多规则不完善,也有很多司机去挑战规则,但我已经成为了 Uber 粉,出行会首先想到它。
再次体验滴滴打车
滴滴打车从出租车开始,后来向专车拓展,发展到现在,顺风车,快车,代驾,服务大集合,最近也密集的体验了一下,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1,滴滴依然是采用群发订单的方式,但因为大规模市场推广,专车数量比较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快会有司机抢单,但是如果是交通高峰期,可能需要群发几次才行,这点依然不如 Uber 的规则控制更科学。
2,滴滴不知道是尝试变现,还是急于变形,界面上的广告插了不少,上面那个图片广告,跟出行没有任何关系不说,还遮挡了半个地图,虽然可以手动推上去,但体验很不好,下面那个“玩游戏”的按钮就不说了,点进去竟然是各种垃圾游戏的应用分发,对于出行中的人来说,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
3,因为没有补贴,专车的价格偏贵,跟 Uber 的服务水平差不多,但是价格要高出60%左右,实时计费,跟的士计价器一样,让人看起来心惊肉跳的。
4,比 Uber 做得好的几个点,首选有路费估算功能,大概可以了解需要多少钱;另外预约功能也不错,对于起早出门的用户很重要;最关键有 400 客服电话,比 Uber 的邮件处理要好很多。
两者差异性
Uber 依然是定位于互联网上重视体验的用户群,它更看重这些用户的传播力和使用粘性,通过一定的价格补贴来快速和稳步的扩张。
而滴滴打车则是典型的大众思路,做大做全,老少通吃,靠优惠卷来强推,市场拓展凶猛,但用户体验和粘性偏差。
不管怎么说,两者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有效的发挥了共享经济的价值,节约能源,创造就业,甚至将要改变一个行业的格局,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种服务还是越多越好,而下一个 O2O 的必争之地,显然是外卖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