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做运营的朋友聊天,发现了几个挺普遍的问题:
有人花大量时间整理竞品动态,从活动规则到页面设计都梳理得很细,结果自家活动转化率反而跌了 15%;有人用 “用户体验五要素” 框架做了份 20 页报告,老板扫了两眼问:“所以我们要改什么?什么时候改?” 却答不上来;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人把竞品分析做成了 “信息搬运” 的工作 —— 收集数据、罗列差异、画张对比表,但始终没搞清楚:这些信息和我们的业务目标有什么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教你 “如何做一份漂亮的竞品分析报告”,而是想带你跳出常见的思维误区,用一套能直接套用的分析框架,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做竞品分析?(不是找不同,而是找因果)竞品分析到底该分析什么?(不是所有维度都重要,要抓 “关键因果链”)怎么把分析结果变成行动?(从 “我知道了” 到 “我能落地” 的闭环)一、竞品分析不是找不同,而是找因果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上一次做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A. 老板让做的,定期交差B. 想优化某个功能,看看别人怎么做的C. 最近业务增长卡壳,想找突破口如果是 A 或 B,那你大概率陷入了 “信息收集型” 分析的误区。
这种分析的结果通常是:
得出 “竞品 A 的按钮颜色更显眼”“竞品 B 的活动奖励更高” 等结论。
但无法解释:
为什么他们选这个颜色 / 奖励?这样做背后的用户需求是什么?这样一来:
花大量时间对比功能模块,最后发现 “我们有的功能他们都有,他们有的我们也有”,陷入 “同质化焦虑”。
说白了,真正的竞品分析,本质是通过观察他人的 “行为结果”,反向推导 “决策逻辑”,最终服务于自身的 “假设验证”。
举个例子:
你负责的用户增长项目遇到了瓶颈,新用户 7 日留存只有 35%。
这时候做竞品分析,不是去看谁家的裂变活动更热闹,而是要回答:
留存高的竞品,用户在 “首次使用 - 第 3 天 - 第 7 天” 的关键节点做了什么动作:
是否触发了某个任务收到了某条消息获得了某个权益这些动作的设计,是基于用户的什么需求:
是解决 “不会用” 的痛点还是满足 “被认可” 的爽感具体怎么做?
用大数据分析平台FineBI搭建一个下图的行业竞品分析看板,将不同渠道的数据进行整合,直观看出市占率、市场排名、同比变化趋势等关键指标,快速了解行业竞品的整体情况。
然后评估:
他们的资源投入我们有什么差异?哪些是我们能复用的?简单来说,竞品分析的核心是 “找因果链”。也就是:
从 “结果差异” 倒推 “行为差异”,再从 “行为差异” 拆解 “决策逻辑”,最终找到 “可复用的关键动作”。二、做好竞品分析的3个关键很多人的分析之所以没效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明确 “边界”:什么都想分析,结果什么都没分析透。
正确的做法是:
用业务目标倒推分析维度,用 “关键问题” 锁定 “有效范围”。
具体来说,做竞品分析前,先问自己 3 个问题:
1.我们当前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决定了分析的优先级,根据你的分析目标确定分析重点。
2.我们的竞品到底是谁?很多人会把 “直接竞品”(和你业务模式、用户群体完全重叠的产品)当成唯一分析对象,但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两类:
一是间接竞品:满足用户同一需求,但形式不同的产品。
比如:
你做在线英语课,用户的需求是 “学英语”,那么短视频平台的英语知识博主、AI 对话工具也可能是间接竞品 —— 他们可能分流了用户的学习时间。
二是潜在竞品:有资源、有能力进入你所在赛道的玩家。
比如:
你做社区团购,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是直接竞品,但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如果开始布局生鲜品类,也可能成为潜在对手。
怎么锁定竞品呢?
可以用 “用户需求交叉法”:
列出你的核心用户的前 3 大需求,然后搜索市场上满足其中任意 1 个需求的产品,再筛选出和你用户重叠度最高的 3-5 个作为重点分析对象。3.我们能 “借鉴” 的上限是什么?很多人做竞品分析,最后得出 “我们要做 XX 功能”“我们要投 XX 预算” 的结论,
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别人的策略是基于他们的资源禀赋(团队、资金、技术、用户基数),不一定适合你。
举个例子:
头部电商能做 “全网最低价”,是因为他们有供应链议价权和规模效应;而中小商家如果盲目跟进,只会亏本。这时候,分析的重点应该是:
“头部电商在‘低价’背后的‘用户心智占领策略’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说白了,竞品分析的终点不是 “复制”,而是 “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三、一套能直接用的竞品分析框架明确了目标和范围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执行步骤。我用自己操盘过的一个案例,拆解这套框架:
步骤 1:明确核心问题(用 “业务痛点” 定好分析方向)我们的产品是 IT 培训课程,目标用户是 “工作 1-3 年的职场人,想转行 / 提升技能”。
当前痛点是:试听课转化率只有 18%(行业平均 25%)。
核心问题:用户在 “试听课 - 正课付费” 链路中,
哪些环节的体验或决策逻辑和我们存在差异?竞品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 2:锁定竞品清单(根据 “用户需求” 筛选关键对手)通过用户调研(问卷 + 访谈),发现目标用户的决策因素 TOP3 是:“课程内容是否实用”“老师是否专业”“售后服务是否靠谱”。
据此,我们锁定了 3 家竞品:
A(行业 TOP1):用户基数大,口碑好,但客单价高(8999 元);B(新兴品牌):主打 “低价 + 快速就业”,客单价 4999 元,最近用户增长很快;C(垂直平台):专注前端开发,课程内容深度是我们的 2 倍,但用户规模小。步骤 3:拆解关键链路(顺着 “用户行为路径” 找差异点)我们绘制了 “试听课 - 付费” 的全链路节点,发现用户的流失高峰在 “试听课结束后 24 小时”(流失率 45%)。
于是重点分析竞品在这个节点的策略:
A:试听课结束后,班主任 1 对 1 跟进,发送 “学习报告”,并推送 “正课专属优惠”;B:试听课结束后,自动触发 “限时拼团” 活动,并在社群里用 “已购课学员的成功案例” 刺激;C:试听课结束后,老师录制 “个性化学习建议” 视频,附赠 “行业薪资报告”。步骤 4::输出行动方案(结合 “资源匹配” 筛选能落地的策略)结合以上分析,我们排除了 “拼团活动”(用户更在意 “能否就业” 而非低价),重点借鉴 A 和 C 的策略,但做了本地化调整:
推行 “1 对 1 学习顾问”定制 “学习效果承诺”优化 “个性化内容”结果呢?
2 个月后,试听课转化率从 18% 提升到 27%,其中通过 “学习顾问 + 就业承诺” 转化的用户占比 60%。
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转化率提升计算方式:
(优化后转化率 - 优化前转化率)/ 优化前转化率 ×100%
可以算出(27%-18%)/18%×100%≈50%,相当于这次优化让转化率提升了 50%,这个幅度还是很可观的。
总结做竞品分析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是:
它从来不是 “抄别人的作业”,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选择,理解市场的底层逻辑,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 “差异化生存空间”。
下次做竞品分析时,不妨问自己:
通过分析这家公司 / 产品,我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深了吗?对自身业务的短板更清楚了吗?找到了至少一个可落地的改进点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次分析就成功了。毕竟,所有分析的终点,都是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