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认知篇二:货币的流动方式 首先从一个常见的误解开始:我们很多人按照“汇溪流以成江海”来理解货币的流动,这是不正确的。例如我们经常听说货币流向了股市...

货币认知篇二:货币的流动方式 首先从一个常见的误解开始:我们很多人按照“汇溪流以成江海”来理解货币的流动,这是不正确的。例如我们经常听说货币流向了股市...

来源:雪球App,作者: 瓦克特,(https://xueqiu.com/1505195204/302153416)

首先从一个常见的误解开始:我们很多人按照“汇溪流以成江海”来理解货币的流动,这是不正确的。例如我们经常听说货币流向了股市、房地产等领域,这里的“流入”一词若不加以辨析,很容易联想到货币也同“溪流汇聚成河”的一般汇集,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应理解,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在交易完成时,买方的支出就会瞬间转化成卖方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集聚或者消耗掉任何的货币,但是却产生了价值。同样,所谓的市值,也是根据交易价格推算而来,市值本身并不代表货币汇集的金额。例如,目前房地产的总市值大约为450万亿,这是由每一笔交易的价格与存量总数相乘得出的结果,这与自然界中小溪汇聚成江河的过程截然不同。

股票市场也是如此,例如我们常说股市今日“流入”了XX万亿的资金,其实市场并没有真正累计了这些资金。如果一部分投资者总共支出2万亿去购买股票,那么就必然会有另外一部分投资者通过卖股票收到2万亿的货币,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分钱沉淀到股票市场里面。我们常用的“流入”一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解,因此,本文认为“流入”一词在更多的情况下,应被理解为货币流通的金额和速度比较合适。

货币的流动主要就是在两个层面内进行:表内层和表外层。让我们首先看一下货币的表内循环:常见的例子就是两个人之间互相转账;或者一个客户在贷款成功以后购入汽车进行消费;这些业务在会计记账上都只局限在资产负债表之中,当然货币也没流出这个圈。再来看货币的表外圈流动:如果一个人在卖出股票后,又购买了基金,这样货币只是在股票、基金、理财、保险等表外业务之间流动,那么就形成了表外循环。

货币除了在各自层面进行内的部流动,也可以在表内和表外之间相互转换。例如,个人用存款申购了理财产品之后,那么相应的资金会转入产品在银行开立的专户当中,这样在银行的会计记账上,也就从表内的“存款”科目转到表外。如果这些产品在日后又投资了银行的存款类产品,那么货币便再次回到了表内。同理,债券融资也是如此:投资者用表内的存款认购债券,债券在成功募集后,募集的资金会转到在债券的专户之中,这样资金就从表内流到了表外。后续如果企业用债券募集的资金购买了原材料,那么这笔款项就会变为供应商的存款,这样资金就从表外流回了表内。下图展示的货币的宏观流动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表内还是表外业务,只是一种人为划分的业务种类,或者也可以称为不同的会计记账方法。流到表外业务的货币,实际上还是存到了银行,只是这部分资金并没有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接下来我们从商业银行会计的角度出发,来说明表内和表外的货币流动是如何记账的。假如一个客户收了工资10000,那么商业银行的记账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银行收到这笔工资之后,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了10000元,如果此时客户通过银行取得贷款6000元,那么相应的变化如下:

从变化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收到工资款或者取得贷款这些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只是在不同的会计科目之间发生了变动,这些都是典型的表内业务。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如果客户将其中的2000元的存款买成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会发生如下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客户在购买了理财之后,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合计值均变为8000元,和之前10000相比少了2000元,在购买理财产品后,这笔2000元的资金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就这样“消失”了,转而流向了表外。

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后,理财子公司会收到这资金,虽然理财子公司也是将资金存在银行,但是这类存款就不能算做表内业务了。这笔资金的价值从未的消失,只是在转移的过程中,其会计的归属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评估社会总货币供给的时候,表内与表外的货币虽然在会计处理上有所区分,但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正如前文所述的例子,货币可以在表内与表外之间自由流动,这种流动性是货币供应量评估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种对货币流动的全面考量,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经济中的资金动态,以及货币在不同层面之间的流转情况。通过这种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洞察货币供应的真实状况,为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