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查查 » 古汉语字典“徘”文言文意思“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繁体:徘(简繁同形)
拼音:pái
“徘”字的古汉语解释 pái见“徘徊”。
【徘徊】⒈来回地走动。⒉犹豫不决;心绪不定。
“徘”国语辞典解释 pái參見「徘徊」 條。“徘”康熙字典解释集韻同俳。說文本作裴。“徘”形意通解略說: 從「彳」,「非」聲。「徘徊」是聯綿詞,表示回旋往返,又作「俳佪」。詳解: 從「彳」,「非」聲。「徘徊」是聯綿詞,表示回旋往返,又作「俳佪」。《廣雅.釋訓》:「徘徊,便旋也。」如《荀子.禮論》:「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也。」楊倞注:「徘徊,回旋飛翔之貌。」《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徘徊」比喻彷徨、猶豫不決。如《漢書.高后紀》:「(呂)產不知祿已去北軍,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內,徘徊往來。」顏師古注:「徘徊猶傍偟,不進之意也。」又如《文選.向子期〈思舊賦〉》:「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呂延濟注:「徘徊,心不安。」相关查询徯徬徭徐徙排派律徕役徵俳御彷徇德徜徂彻往径征微循得徒待徽彼+古汉语字典